地球上的水可分為5種,大氣中的分子水,海洋、河、湖中的液態水,陸地上的分散水,冰川中的固態水、地下和巖石中的結晶水。
其中以海洋中的水量多,估算為132萬萬億m3;其次是冰川,它擁有水量2.9萬萬億m3;再次是地下水,擁有水量8359萬億m3;陸地上分散在表層土壤中的總水量只有67萬億m3;大氣中水分子的總水量也只有13萬億立方,常見的滔滔河水,其水量僅1萬億m3,只占全球水資源總量136萬萬億m3的十萬分之一,而海洋水卻占了97.2%。
海洋水是地球上各種水的源頭,也是地球水的歸宿。業已查明海洋水的壽命已有數十億。據地質學家的調研,在距今5.7億前的寒武紀,海洋水量就已有100萬萬億m3,與今天的海洋水量132萬萬億m3之間,沒有數量級的差別。如果把地球表面凸凹拉平,海洋水覆蓋在地球表面上就有2400m深。按全世界現有人口統計,平均每人擁有的水資源量有2億m3。但由于水資源在時空上的分布不均,總使人類有水荒之虞。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,將來可在時空上調富濟貧,再加上海水的開發利用,特別是利用海水淡化技術,人類的水荒就可大大減少或避免。
海洋中的水有源自何處?這個問題,一直是人類探索的課題。目前盛行有兩種學說:一種是戈爾特等人倡導的“氣成水說”。該學說認為,地球是由難熔的物質凝聚而成,二揮發性的氣體則形成大氣圈。地球原始大氣圈主要成分是碳氫化合物,那時天上是甲烷云,落下來的是甲烷雨,聚集在地面上的是甲烷湖。這些碳氫化合物(甲烷之類)在光合作用下被分解成水及碳,而這種水就成了地球原始水。
另一種學說是赫斯等人倡導的“巖漿成水說”。該學說認為組成洋勃的蛇紋巖,在洋殼俯沖、沿縫合線進入地幔時,溫度超過500°C,這時的蛇紋巖就放出大量水,而變成橄欖巖。蛇紋巖“吐”出的水,就是現今海洋水之源。
掃一掃
掃一掃